商代中晚期是中國青銅鼎發(fā)展的鼎盛時期,青銅鼎是銅鉛錫的合金,銅鉛錫是主量元素,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微量元素或者痕量元素。一般說的青銅器指的是銅鉛、銅錫或者銅鉛錫的合金。
青銅鼎是古代最重要的器類,用于烹飪食物、實牲祭祀和燕享,商代的青銅鼎鼎身以云雷紋為地,上飾夔紋和蟬紋,兩夔之間以扉棱相隔,足部飾卷云紋和蟬紋,兩耳外側有變形夔紋。整件器物造型穩(wěn)重,紋飾細膩精美。
在古代技術落后的時代,青銅鼎的制作需要經過冶煉、制范、熔鑄等過程,首先是制范,就是根據所需器型用泥土塑出一個樣子,成為模。然后,再模上畫出并雕刻出所需的花紋。將模子烘干,在用過濾過得細泥制成泥片、附在胎的外面。這外面的叫外范。這種外范需要多少片要看器型的復雜程度而定,這些手法成為陶范法或泥模法。此外還有一種臘模法,使用臘做原料,制成銅器模型。但蠟模法大概是商代以后的事,青銅鼎的效果也隨著技術的變化而改變。
商代早期的青銅鼎體壁較薄,多平底,足做錐柱狀。裝飾花紋線條粗苯,結構也較簡單,多為單層、無底紋。商代早中期的鑄件為整體渾鑄、效果渾厚莊嚴。商代后期出現(xiàn)了底紋,一般為回形紋,在主紋上并刻有線紋,成為三層紋。制作的效果更為細膩。